大家好涨8,欢迎来到万保资讯。
住过院的朋友可能都会有一个感觉,就是实际的报销比例,并没有宣传讲得那么高。
比如在职职工住三甲医院,医保政策规定报销8成,但实际上往往只报6到7成。
甚至有的朋友去看病根本就没有报销。
为什么实际与宣传之间有如此大的落差呢?
今天就仔细跟大家解释一下,看懂了以后看病住院可能会省更多钱哦。
01. 医保并非照单全收
首先我们认为的“报销比例”,与政策宣传的并不是同一回事。
对于大多数人来讲,我们认为医保实际报销的金额,与发票总额之间的比值,就是所谓的“报销比例”。
比如住院账单4万元,自己实际支付1万元,医保报销3万元。
那么医保“报销比例”就是3除以4,等于75%。
但是医保政策说的报销比例,或者正式点来讲叫统筹比例,其实指的是扣除各项医保“不认账”的项目后,医保愿意承担的比例。
换句话说,医保并非照单全收。
比如上述例子涨8,住院账单4万元来自一位住了三甲医院的在职职工,根据医保规定是要报8成。
但假定账单里面有1500元的“自费”和“自付”项目,再扣减1000元的起付线,医保实则是从37500元的基础上报销80%,37500元的80%就是3万元。
所以医保的确是报销了80%,但因为不是照单全收,最后的负担比例肯定就达不到8成,从而造成实际感受不如政策宣传的落差感。
02. 起付线和“自付自费”项目
在上述例子中,医保扣减了2500元后开始报销,其中1000元是起付线,另外1500元是“自费”和“自付”项目。
起付线比较好把握,总之医院越大起付线就越高,报销比例就越低。
比如职工住三级医院的起付线是1000元,二级医院500元,一级医院只有250元。
广州医保只要住院才有起付线,普通门急诊不受限制,因此一千几百的起付线对报销比例的影响其实不大。
真正压低我们“报销比例”的,其实是“自费”和“自付”项目。
所谓的“自费”项目就是那些不在“医保目录”内的药物、诊疗、手术耗材和医疗服务,这些费用医保一分钱都不会报销。
比如门诊账单600元,但里面有400元自费药,只有剩余200元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。
假定医保报销50%的门诊费用,那就是200元的50%,最后只能报销100元,自己还要付500元。
试想600元的账单自己要付500元,明明只报销了2成不到,但却说可以报5成,感受当然是相当不爽。
“自付”是指“医保目录”以内涨8,但医保又不愿意全数纳入报销范围的项目,即所谓的乙类项目。
这些往往是比较贵但效果显著的药物、检查或者手术耗材,所以医保还是要把它们纳入目录,但为了控制费用,就把部分金额剔除在外。
比如居民医保的乙类药要先剔走15%,原本一盒100元的医保药只能按85元去统筹,我们感受的“报销比例”就要进一步降低。
03. 注意定点和统筹额度
除了“医保目录”以外,我们还要注意定点和统筹额度的影响。
定点的意思是选定普通门急诊、生育和特殊门诊的定点医院,否则医保不予报销。
我们建议最好提前在手机做好定点,以免到医院缴费时忘了,收银员又没有提醒的话,就白白多花一笔冤枉钱。
定点很简单,在我们公众号打开“医保定点”服务,在大点、小点和中医名单中选择,选好后立刻生效。
但选点时记得要慎重,因为原则上一年内不能更改。
如果由于病情实在要改,就要上穗好办app或者到医保局现场申请。
还有就是统筹额度,如果当年医保报销已经超过了这个金额,之后看病住院都不能报销。
一般来讲,医保每年都有过百万的统筹额度,住院很少用得完,主要就是怕门诊用完。
2025年在职职工的门诊额度大约是7916元,退休是11082元,如果不是身体太差,正常是够用的。
但居民医保就要低得多,比如未成年人或学生只有1000元,其他居民更加只有600元,而且去大医院还不能报销。
这么低的额度,看两三次病可能就用完,所以买居民医保的朋友要留意。
04. 结语
以上就是医保报销的基本逻辑,但具体到职工和居民医保,以及不同的参保身份,政策还会有更细致的规定。
由于篇幅有限,今天就不展开讲。
但无论如何,在通胀、医保控费和医院创收的三重夹击之下,个人看病负担必然越来越重。
所以想少花钱看病,提高自身抵抗力,保持健康才是最重要的。
好啦,今天就聊到这里。
有问题,欢迎评论或者私信交流。
关注我,了解更多广州本地的社保和保险资讯。
谢谢大家!
我们下期再会!
股升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